热搜: 今晚最准一注6+1下载
中新网江西万载12月7日电(巫发阳 陈欢 何涛)眼下,正是脐橙采摘季,走进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潭埠镇茵果村,一颗颗脐橙树错落有致地种在半山腰,金黄的脐橙藏在翠绿的叶子下,村民们正弯着腰采摘脐橙,脚下的塑料桶中很快就装得满满当当。
图为万载县潭埠镇茵果村脐橙种植基地内村民正在采摘脐橙。巫发阳摄
“我们万载的土地富硒,所以我就想着从赣州引进脐橙树,试一试能不能种出富硒脐橙。”谈及种植脐橙的初衷,茵果村支部书记欧阳小胜笑着说。
2017年,茵果村专门成立了赣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赣州引进了纽贺尔、赣南早等品种的脐橙树苗,承包了茵果村的500多亩山林,种下了11000多棵脐橙树。
经过多年的精心栽培和养护,今年冬天迎来了第一茬丰收的脐橙。“今年是第一年采摘,所以量不是很大,脐橙总产量只在20万斤左右,总产值60万元左右,明年后年产量会逐渐增加。”欧阳小胜自信地说。
茵果村的脐橙种植基地里,村民辛系春正忙着采摘脐橙,“我之前在家里种田,现在来了脐橙基地干活,每个月能拿4000元,每年还能拿到一笔分红,一年下来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
图为万载县潭埠镇茵果村脐橙种植基地内村民正在运输脐橙。巫发阳 摄
采摘下来的脐橙装在一个个桶里,村民欧阳木林正挑着一担脐橙缓缓走下山,他一边走一边和记者聊,“我是负责采摘和搬运的临时工,每天有150元的工资,一个月能在这做事10多天,一个月也有差不多2000元收入。”
据了解,茵果村脐橙种植基地雇用了2个长期工、6个脱贫户负责脐橙树的施肥、除草、浇水等日常养护工作,偶尔还会请20多个临时工帮忙采摘、运输脐橙,7名合作社社员每年可以领取净利润的6%作为分红。
看着装得满满当当的三轮车,欧阳小胜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的赣潭脐橙基本上不愁销路,除了批发零售和游客采摘以外,我们还和周边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一次性就会采购几百箱脐橙作为员工福利发放。”
图为万载县潭埠镇茵果村脐橙种植基地内村民正将脐橙倒入三轮车中。巫发阳摄
乡村振兴离不开可持续性的村集体经济,脐橙基地作为茵果村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年能够为村集体创造4万-5万元的分红。作为村书记的欧阳小胜对于村民们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周边村民看到合作社种脐橙有了可观的收益,现在也有点心动了。未来如果他们有需要的话,合作社会免费传授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家一起把赣潭脐橙种好,大家一起富起来。”
万载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万载县积极抓好新乡贤统战工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聘请120余名优秀新乡贤担任招商顾问,组成招商小分队,通过以贤招商、以商招商,实现“万商回归”、资金回流,促成江西精匠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落户万载县,总投资达1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完)
中新社纳尔逊·曼德拉湾12月7日电 题:为何看好中非茶文化交流前景?
——专访南非茶文化专家、青年侨领陈武
随着中非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的日益丰富,作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茶文化同样走进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大陆,吸引了大批非洲“粉丝”,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交流随之大幅升温。南非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南非青年侨领陈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保护交流的意义及前景。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程。
陈武: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回溯千年,中国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并在此期间到达非洲沿海各国。我们可在东非沿海各国的博物馆内,找到有关中国及中国茶的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让非洲人民得以接触到这一东方神奇植物,双方由此结下了超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2021年11月,观众参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绿色黄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展览。蒙钟德 摄
非洲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饮茶非常必要,非洲人民普遍认为饮茶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但由于当时的气候和运输条件所限,非洲仅有极少部分人有机会接触茶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逐步将茶树引进非洲,并在此生根发芽,茶树意想不到地在非洲大陆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由此带动了属于非洲的茶产业。
迄今,肯尼亚已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成为四大产茶国,茶树的广泛种植带动了非洲的经济。茶叶也更加普遍地走进非洲寻常百姓家。这里的人们喜欢茶,珍惜茶,每天在固定时间饮茶成为很多非洲人的习惯。
2018年12月,中国美食之夜亮相南非自由州省“鲜花节”。图为现场的中国茶艺展示。王曦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的意义何在?
陈武:非洲目前最引以为豪的茶产品之一,是来自肯尼亚的“野毫”。这种茶的种植方法、制作方法和中国茶几乎相同,味道也类似于中国的福鼎白茶,但非洲独特的自然条件又孕育了独特的风味。“野毫”在202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极大关注,并由此带动了肯尼亚一股“中国茶潮流”。
如今在内罗毕,中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很多非洲人都会用中国茶具泡中国茶,这一过程无疑推动了中非之间茶文化的交流。一片茶叶,让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是热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与认同。
可以说,茶起源于中国,但如今在非洲同样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在此间让中国与非洲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为难得的是,当非洲茶回到它的起源地中国时,一座中非友谊桥梁就此诞生,书写下中非友谊的佳话。
2023年10月,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展示的茶具。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非茶文化交流的问题有哪些?
陈武:中非茶文化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例如在非的各种场合中国文化展示中,茶文化都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每次的展示内容较为雷同,形式也较单一,极容易给非洲人民留下“中国茶文化是一场好看的秀(show)”的印象,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不符。
当然,这与非洲的经济条件尚不发达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非洲,茶依旧是一种较为昂贵甚至奢侈的日用品,非洲人民由于收入条件所限,尚无法大规模且多样化地品尝、接触到茶产品。而中非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茶产品的内容又相对单一,且展示内容较少,无法从根本上让非洲年轻一代接触到茶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在我看来,中国国内目前很多新颖甚至是新奇的饮茶方式颇受年轻人喜爱。这一点值得中非茶文化交流工作者借鉴。让茶文化的呈现更为年轻化、低廉化、方便化,有望使中非茶文化交流吸引到更多年轻“粉丝”。就这一点来说,咖啡文化在非洲大陆的普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2018年8月,来自江苏的茶艺表演者在香港第10届国际茶展上表演茶艺“金玉茶缘”。张炜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未来前景如何?
陈武: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组成的茶文化,其前景值得期待。
近年来,随着非洲对于中国文化需求度的不断加大,茶文化将更为广泛地融入非洲各个角落,而茶文化的展示极为多元,例如一场茶艺演出,基本能够涵盖到中国音乐文化、美术文化、诗词文化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以茶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非洲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是个极大利好,将对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并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进非洲以及世界各国或地区。
2023年3月,浙江杭州,茶农翻炒西湖龙井茶青叶。钱晨菲 摄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下,中南及中非的经贸合作将不断深入。茶作为双方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将逐渐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载体。(完)
陈武,青年侨领,东开普省和统会副会长,南非著名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