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今晚最准一注6+1交流群
中新网上海12月5日电 (记者 李姝徵)古典舞、爵士舞、瑜伽……上海市民陈乐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浦东新区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上新”了一批夜间“培训课程”。
“我报了爵士舞课程。上了半个学期了,体验特别好。”在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乐说,离家步行只需10分钟,课程价格却只有培训机构的三分之一。“家门口”的“艺术夜校”服务让她直呼:“真香”。
而这些“真香”课程,源自上海浦东新区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率先探索。
上海浦东率先探索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新范式。民众正在体验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的瑜伽课。上海市浦东新区官方供图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因超65万人争抢1万个课程名额而“火爆出圈”。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爆,既体现了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急需官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场馆五点准时闭馆,青年五点未必下班;人群基本“老老小小”,活动总是“不新不潮”……三年前,上海浦东新区瞄准民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诸多痛点,率先探索延时服务。
以浦东新区周浦镇为例: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采取“早延时”“晚延时”,将服务时间拓展至早上6时至晚8时30分;位于周浦的上海傅雷图书馆则推出“深夜书房”,为上班族提供夜间“阅读空间”。
在浦东的公共文化场馆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早上的文化服务中心是“银发族”的主场,舞蹈团队、太极拳团队,在此训练表演。晚上的图书馆里,白领们正在“夜读”,累了还可点上一杯咖啡提神解乏。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宣传委员齐卫平介绍,自从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推出后,周浦大大小小的公共文化场馆吸引了约70余万人次参与,“非常受欢迎”。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孙毓表示,文化中心夜间服务和内容创新需求很大、呼声很高。
浦东新区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再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升级版”。当日,浦东印发《浦东新区全面深化推进公共文化延时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日均12小时、每年365天”的“白加黑”延时服务时间标准,和“大于三分之二服务面积”的空间标准。
与此同时,据此间官方表示,浦东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标准化研究,力争出台关于延时服务的首个地区性标准文件。
“它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我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延伸,但它不是简单的延长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乘虎表示,而是“时间对表,内容对心”——延时开放,贴合民众的日常生活“时间表”;并且提供的内容,能精准满足民众的需要。
“当这样的延时开放变为一个常态化,当我们不再认为公共文化机构是我们退休以后再考虑去的场所,”杨乘虎认为,这才是公共文化最重要的初心和本质,“那就是造福于民,服务于民,以人民为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宣传部部长黄玮表示,以“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为目标,浦东打造的延时服务新范式,将刷新人们对公共文化的认知,“让更多人群走进来,心心念念想要来,欢天喜地就爱来。”(完)
中新社阿联酋迪拜12月5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5日在向阿联酋迪拜举办的一场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边会发表书面致辞时表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当日,COP28中国角举办“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陆磊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驱动力。
银行业是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陆磊透露,目前,绿色贷款在中国绿色金融中居首要地位。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8.5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居全球第一,其中近七成投向了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的项目。
银行业成为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绿色债券余额达到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同时,银行业还综合运用信托、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绿色发展。
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陆磊指出,中国银行业ESG体系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A股42家上市银行已全部披露2022年ESG报告,对完善中国金融业ESG信息披露标准和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他指出,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需要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高标准、开放性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完善标准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基础。以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为契机,调整更新现行绿色金融标准。对标国际先进做法研究建立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学,推动制定国家标准。
——丰富产品服务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综合利用信贷、债券、信托等多样化工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创新产品服务,探索并购融资、气候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
——强化风险管理是发展绿色金融的保障。建立绿色金融监测与分析模型,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的预见、应对和处置能力。完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法,探索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