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今晚最准一注6+1论坛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应妮)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将于2023年12月15日至2024年1月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
本届京剧艺术节以“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包括开闭幕式、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京剧专场演出、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汇报演出、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专家评议会及主题研讨会、川剧精品剧(节)目展演、文化惠民等活动内容。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供图
在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文旅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介绍,中国京剧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9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京剧作品和人才,为传承弘扬京剧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表示,本届京剧艺术节坚持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以广泛的题材、多样的剧目类型体现人民视角和时代精神。《石评梅》《突围》《瑶山春》等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发掘红色文化,致敬革命先烈,彰显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伟大精神谱系;《东方大港》《长空烈焰》《主角》等现实题材剧目深入人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展示京剧工作者书写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最新成就;《优孟》《阳明悟道》等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塑造历史人物,传承民族精神;《七侠五义》《千秋忠烈》等整理改编传统戏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时,中国京剧艺术节将理论评论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艺术节期间将开展“一剧一评”,对参演剧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提升艺术品质;举办一系列专题研讨会,总结中国京剧艺术节举办十届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思考京剧发展现状,探索京剧未来。
此外,艺术节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形式,联合中央、地方等众多网络平台形成媒体矩阵,全程同步线上直播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盛会,促进京剧艺术传播提质增效。
据悉,本届京剧艺术节还将把京剧和川剧结合起来,同台绽放。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艺表示,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剧目等方面关系密切。本届京剧节将组织5台四川省及部分省外川剧精品剧目和折子戏专场集中展演,还将在部分景区、社区等设折子戏专场,加强京剧和川剧的交流互鉴。(完)
中新网长沙12月8日电(向一鹏 杨静)如何打造一本符合“Z世代”阅读兴趣的科普期刊?怎样依托一流科普期刊,培养更多的科学少年?为积极发挥科技期刊、科普专家、科创教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2月8日,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暨《发明与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会在长沙举行。
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现场。向一鹏 摄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120余名科普传播、科创教育、期刊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参加,他们围绕“一流科普期刊赋能一流科创教育”主题,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角探索新时代科普期刊建设路径和新范式。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斌介绍,该厅和湖南省委宣传部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实施3年来,科技期刊重点指标快速提升,数据库收录不断突破,综合实力持续扩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何打造高质量科普和科创教育生态,科普期刊如何赋能科创教育发展,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值得认真思考。”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一级主任医师张亚林认为,科学普及需要文化先行。他从古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提出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下学术研究中依然必不可少,鼓励受众在实践中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以自身乘“蛟龙”探海、搭“雪龙”破冰的经历讲述了“科学家的科普之路”,认为科普需要通过绘美好场景、打形象比喻、用幽默语言、讲生动故事等向受众传递科学之美。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赤壁学校高级教师黄新阶以“用科技创新开启智慧之门”为题,通过一个个科技创新案例,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分享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东安县耀祥中学高级教师胡国柱分享了自己如何利用乡村资源,扬长避短,依靠学生开展机器人、编程和科技体育模型,带领“农村娃”闯机器人世界;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海以“一流科普期刊建设路径”为题,从创新科学传播形式、一流科普期刊评价指标、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承办,着力推动科学普及、科创教育和期刊出版的跨界融合,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