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今晚最准一注6+1计划群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吕少威)6年来,北京共推出330余项改革创新举措,口岸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这是记者今天从一场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12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 吕少威摄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标准版781项功能
据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李燕凌介绍,北京市立足“双枢纽”空港口岸开放格局和京津冀口岸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大局,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全球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口岸营商环境改革。
首都国际机场已拥有冰鲜水产品、进口肉类等7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具备整车进口、保税进口等完善的口岸服务功能。大兴国际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进境植物种苗2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已于2023年2月投入使用,进境冰鲜水产品、进境水果2类指定监管场地正在加快推进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北京口岸信息化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集成标准版18大类781项功能,实现“总对总”对接28个国家部委,建设了7大类本地特色应用31项子功能,覆盖企业外贸办事、流程跟踪、金融保障、知识获取与数据服务五大核心环节,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商流+物流+通关”便利化服务。
北京推出“数据资产保管箱”并被商务部评选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十大最佳实践案例,截至11月底已为1378家企业上链存证管理近20类约1200万条业务单据信息,可提供包括通关单据、物流单据在内的多种贸易数据档案存证共享。研发上线RCEP经贸规则一点通,便捷企业享受关税优惠政策。实现京津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用户体系互认,推出“京津冀协同服务专区”,企业可登录三地任一“单一窗口”使用服务专区的空运、海运和铁运物流办事功能以及数据应用服务,三地本地特色功能互通互用。
“两区”建设第一批251项任务实施率已达98%
李燕凌表示,北京市紧抓“两区”建设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制度性开放,国务院批复的“两区”建设第一批251项任务实施率已达到98%,近期国务院又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在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方面,出台地方法规和支持政策,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企业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外资服务制度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创造了多项突破性或国内领先的经验举措,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为固化创新成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外资企业发展环境,根据《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北京市商务局牵头起草了《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
北京还优化外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由商务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分工协作,形成沟通交流、诉求解决、跟踪协调、部门协同等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环境。今年以来,北京市级层面已组织7次外资企业座谈交流活动,一百多家外资企业、近二十家外国商协会参加,提出诉求建议均已办结。
李燕凌表示,下一步,将以全面推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投资贸易环境建设,打造“北京服务”新高地。(完)
走进安徽叉车集团的物流装备制造车间,一台台叉车实现了无人驾驶,司机已“退居”办公室,变身操控员,点击智能车队的管理系统,还能查看车辆状态、维护保养等信息。
这是腾讯云与安徽叉车集团共同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企业完成了设备数据上云的第一步。目前,工业车辆接入数量已从8000辆增加到近4万辆,未来预计将有80万到100万台叉车接入云端。数据的实时采集将有效提升叉车行业的服务与创新效率。
云技术助力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让人看到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引擎渲染、安全等技术作为支撑,集成底层技术、应用场景、内容生态、硬件产品等多种生态要素的分布式互联网技术。前不久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指出,当前互联网正处于代际变革时期,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数实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坚实的数字底座。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5%,位居全球第二。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抢抓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变革机遇。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迭代创新,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关键技术、4G/5G移动通信共建共享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15项前沿领域成果获得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其中不少创新是由企业完成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总数的40%,腾讯等中国企业成绩领先。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才能让更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是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相关领域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应用层面专利居多,支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的专利布局并不占优。相关创新主体应紧盯技术热点和空白点,着力针对技术难点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加大培育高价值专利力度。牵住创新“牛鼻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从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畅游世界,到区块链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再到大数据协助供需双方精准匹配,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突破。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提高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定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人民日报 齐平树)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