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今晚最准一注6+1漏洞
中新网12月5日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迪拜举行。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通过视频参会发言,他表示,应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
“截至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超5万亿,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银行。”王景武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绿色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
王景武介绍,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在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中展现大行担当。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在投融资政策中突出“绿色”导向,前瞻调整投融资布局,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中国工商银行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践行绿色金融一票否决制,将绿色信贷要求嵌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商银行首创绿色投融资分类管理制度,推出同业首个投融资绿色指南,率先发布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结果,是全球最早开展此类研究的金融机构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以工行方案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其作为唯一中资机构,参与了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制定工作,牵头起草了《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
“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正在形成广泛共识,金融机构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王景武如是说。
对此,王景武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强化开放、共享理念,凝聚发展绿色金融的全球共识,持续深化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二是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一体服务好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三是强化风险防范。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环境与气候风险全流程管理,加强对气候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和管理;四是加强信息披露。通过持续、有效的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氛围,共同改善环境表现。
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完)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刘坚东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低碳转型的促进者,在助力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中国银行近年来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他分享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多边合作,坚持战略引领,筑牢绿色金融根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近年来,中国银行对外强化国际交流,已签署或参加PRB、TCFD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对内坚持绿色战略引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和政策体系,制定覆盖信用审批、绩效考核、风险缓释等13方面20余项配套措施,从战略层面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支持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银行业需持续创新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增强绿色金融适配性。近年来,中国银行积极打造“中银绿色+”品牌,推出5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贷款、贸易金融、债券、消费、存款、综合化服务等领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截至今年三季度,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8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和“全球可持续挂钩贷款”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绿色债券保持市场领先。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提高客户ESG风险防范与治理能力。气候变化背景下,金融机构应不断提升客户ESG风险管理水平,筑牢非传统金融风险防控屏障。以中行为例,已构建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组成的“三道防线”。明确客户ESG风险管理职责,开展客户ESG风险评估,加强授信和投资全流程管理,已在90余个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入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绿色金融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动力。中国银行积极搭建“十四五”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预计到2025年将拥有绿色金融人才约1万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主题培训,已形成涵盖战略政策、金融产品与信息披露等8大主题的课程体系。同时,重视开展研究交流合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就是中国银行和阿联酋大学合作实现的一项研究成果。
刘坚东表示,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化大行,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