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今晚最准一注6+1赔率
中新网太原12月1日电(记者 左宇坤)煌煌祠庙,翼翼殿宇;悠悠汾河,粼粼清波。
山西太原,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这里曾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太原郡位居其中;西汉时称并州,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唐朝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是为北都;在宋朝被赋予“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文脉兴盛,遗存遍布,商贾繁荣,绿意无限……厚重的晋阳文化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潜力所在。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采访团来到太原,实地感受“锦绣太原城”的无穷魅力。
晋祠际山枕水,古木参天,殿阁林立,亭台相间,自然山水与人文遗存交相辉映。 武俊杰 摄
千年晋祠国潮起,品咂古建之美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不少历史爱好者可能都知道这句话。公开资料显示,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上迄唐代,下至民国,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美誉。
其中,尤以晋祠博物馆极具代表性。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唐宋祠庙式古典园林,晋祠保存有数量丰富的古建筑、彩塑、碑刻、楹联匾额、古树名木等,是一部记载着三晋历史的“线装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站在清澈见底、长流不息的“难老泉”边,仿佛还能听到唐代大诗人李白“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赞叹;抬眼而望,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的“卧龙柏”下,还能听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
据晋祠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中国古代十字形桥梁的孤例鱼沼飞梁、结构轻盈的金代建筑献殿、雕刻精巧的明代建筑水镜台是晋祠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其中,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更是闻名于世的三大国宝级建筑。
林徽因曾在《中国建筑常识》中说:“各代匠师都能运用自己的传统、加以革新,创造新的类型,来解决生活和思想意识中所提出的不相同的新问题。”如今,虚拟模型结构、信息采集、信息集成、影视手法展示等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古建筑保护中,古老的晋祠风韵里亦处处流露着科技感。
“我们通过千年古树无损检测技术,利用雷达监测等装置,对树洞和根系进行扫描,相当于给古树做了一个‘B超’。再根据扫描结果,为古树健康生长制定科学有效的复壮方案。”晋祠博物馆园林部主任白凯文说。
晋祠国风文化节(资料图)。 高雨晴 摄
当下,旅游产业正在升级,保护理念与产业运营相融。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邱萍介绍,晋祠博物馆深挖三晋文化内涵、依托晋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创新引领文化遗产与传承,形成连接遗产精神与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相融合的综合“体验式”旅游体系,赋能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晋心远扬”——晋祠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体验综合项目被评选为“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作为上述项目活动之一,晋祠国风文化节自2020年启动以来,至今已举办四届,创新、时尚的方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潮流色彩。
一泓清水入黄河,远眺明日好风光
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好时节里,万木并秀、波光旖旎,偶有飞鸟掠过。两年多年前古人“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诗句中描绘的场景,如今依然倒映在走进太原汾河景区的每一个游客眼中。
“公园成了这座城市的新标签,成了城市里最治愈的角落之一。现在有外地朋友来了,一定会带他们来汾河景区看看。”在当地市民看来,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到公园城市,太原的变化翻天覆地。
汾河之美并非天生。一段时期里,由于河道无序开发、两岸垃圾随意倾倒,汾河太原城区段出现断流和水质污染的状况。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是太原市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愿景。
据介绍,近年来,太原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的综合施治治水思路,同步推进矿山治理、造林绿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六大工程,努力使汾河逐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
游客在汾河景区“汾河晚渡”景点观景。 武俊杰 摄
在汾河治理三期工程晋阳桥段,远处西山苍茫可见,数百米宽的汾河河道波光粼粼,草地、灌木、乔木延伸到城市建筑群与远山。
在石舫南北两侧,造型各异的汾河大桥连接着城市东西,彰显着城市气质。在汾河晚渡景点,楼船造型的石舫,长28米,宽9.4米,建筑最高处离水面9.5米,船体南侧建筑为卷棚顶,北侧建筑为重檐卷棚顶,黄昏日落时景色尤其迷人。
汾河晚渡是近年来汾河景区重塑双塔凌霄、西山叠翠等“古晋阳八景”、传承城市文脉的代表之一。今年10月,汾河雁丘园的开园也一时引得游人如织。
“雁丘园周边山势雄浑、水岸景色迷人,既有‘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的词意,又有野生大雁栖息,富有诗情画意。”汾河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雁丘园以“低干预、微塑造、注人文、提生境”为设计理念,建筑仿金元时期风貌,绿化以自然、野趣为主,是当前汾河两岸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落。
如今的太原、如今的山西已然成为诸多“古建筑游”爱好者的宝藏之地。正如有网友所言:“山西的好,有一种不讨好的质朴。它不外露不张扬,像一扇镇守绝世宝藏的普通大门,只有推开走进才知道其有多奢侈珍贵。”
漫步在太原最本真的、跨越千余年的情感共振中,艺术永续、文脉相传的念头便会在心中自然生长。(完)
中新网南昌12月1日电 (记者 李韵涵)12月1日,以“鄱湖画湿意 人鸟共家园”为主题的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走进国际湿地城市南昌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南昌高新区千鹤文化村举行。
图为12月1日,江西南昌高新区千鹤文化村,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走进国际湿地城市南昌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刘力鑫 摄
“这里有‘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生动画卷,毗邻会场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每年在此越冬栖息的白鹤数量在2000只以上。”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新洪表示,鄱阳湖南矶湿地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节点,共记录有各种鸟类230余种,数量最多时达20多万羽。
图为12月1日,江西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的一处水域内,众多候鸟在此停留。刘力鑫 摄
江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水文表示,近年来江西坚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从南昌分会场启航,将沿着8条观鸟线路,赶赴14处观鸟点,体验省会南昌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据介绍,江西连续5年开展湿地保护专项行动,连续10年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连续13年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坚持阵地保护,认定重要湿地56处,建立湿地动植物自然保护区23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09处,创建小微湿地保护和利用示范点106处,湿地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图为12月1日,江西南昌高新区鲤鱼洲附近的鄱阳湖水域内,众多候鸟在此栖息。刘力鑫 摄
仪式现场还举行了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吉祥物“湿小鹤”发布仪式,2022年11月南昌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吉祥物征集于去年10月启动,经过层层筛选,“湿小鹤”最终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吉祥物,将全面宣传展示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形象。(完)